名家讲座
周清海先生访谈录(二)
来源:国际汉语教学网 发布时间: 2022-04-11 16:18:08

采访对象:周清海

日期:2013年2月15日

校阅:黄贤强

采访过程:

问:新加坡独立后,华文教育的兴衰或演变对新加坡中国学或中国研究的程度有无影响?或有何关系?

答:研究中国学,第一要有很好的“小学”基础,古典语言的基础,这两个是有关系的。缺了这个基础,要做研究是很困难的,你会面临太多太多的困难。新加坡整个教育体系里面,华文程度降低了,必然会影响中国学的研究。中国学研究,指的是现代中国,还是文化的中国。我觉得这两个都有关系。如果以为我研究的是现代中国,我对文化中国可以不了解,我觉得这个不对。我给你举一个简单的例子。我们的总理李显龙还没有当总理之前,访问了台湾。他在访问台湾之前访问大陆,大家都说他会成为总理,在礼仪方面用很高的规格接待他,回来之后不久,他就访问了台湾。大陆抵制新加坡很长一段时间。有一天,我们的教育部长,现在是副总理了,也是财政部长,给我一个电话,告诉我说,中国举办一个亚洲政党会议,他代表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去北京参加,他问我说是不是中国改变了抵制新加坡的(态度)。两三年抵制新加坡,现在邀请他出席亚洲政党会议,中国可能改变态度了。因为他是教育部长,他要借这个机会访问中国的大学、中小学,所以要我看看北京能不能安排。我通过北京的朋友,安排了北京师范大学,他们提出的条件是教育部长要做个演讲,他也同意了。接下来是中小学。新加坡驻北京大使馆寄了个名单给我,让我挑选最好的中小学。过后,大使馆给我一个电邮,说9月1号中国学校刚刚开课,学校很忙,如果教育部长要访问这些学校,请你们直接跟学校联系。我一看到那个电邮,马上感觉中国不欢迎我们参观。可是我们的外交部,驻中国大使馆的人,完全没有感觉。这是现代中国。教育部长访问,中国教育部应该直接安排,不会要你跟学校接触。中国告诉你的时候,已经拒绝你了,你竟然看不出来。结果呢,教育部长还是很高兴地叫我也同去,我知道是去不成的。出发的当天下午六点多,教育部长打电话给我说今晚不走了。因为中国政府告诉他,如果以教育部长的身份不受欢迎,如果以个人身份到学校访问的话,可以安排。这个说明什么呢?——你不了解现代中国。

  对现代中国,我们其实不了解。我们还缺一大批了解现代中国的人。对现代中国和文化中国的理解,这两方面我们都缺。李资政给我的生日贺词里面说的,如果我们能培养两百到三百个这样的人才,已经很好了。我觉得培养两百个都很难。这个社会其他的行业出路太广了,现在最聪明的学生谁进入中文系?你吸引不到聪明的人才。你要想新加坡出现学者,我相信很难。

  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,中英翻译的问题。大概从中文翻到英文,我们还可以出现一些人才,因为这只是阅读中文,理解中文,应用的是英文。如果把英文翻译成中文,我们的中文程度还远远够不上,所以这是我们面临的另一个大困难。

  怎样解决这个困难?当然吸收中国移民,是一部分,自己也应该有人出来,这是国家的问题。我看到的是,对现代中国的了解,我们缺人;文化中国的了解,我们缺人。中英翻译的这部分,作为一个工具桥梁的这个作用,我们仍旧缺人。所以在我的一些文章里,我强调华语区出现中英翻译两种都好的,恐怕只能是香港,台湾也达不到这个水准。香港是有这个条件,新加坡没这个条件。

问:中华语言文字的掌握程度对新加坡的中国学(中国研究)的深浅有无直接的关系?有怎样的关系?

答:我传给你的文章里也提到这个问题。对语言文字的掌握,这是一个基础;对文化的掌握,这是另外一个基础。语言文字的掌握,包括现在的大陆,台湾,很多掌握得不好。我所谓的不好,不是写的问题。我们已经把文言去掉了,不会再用文言写。当然台湾的文言上面,会比新加坡好很多,也比中国大陆好很多。我说的不是用文言来书写。我说的是阅读,对于古典的阅读,这个部分,你要有这样的阅读理解力,你对语言文字的了解一定要深入,如果不深入的话,中间会带来很多问题。我们今天对成语的理解,对《论语》、《左传》里某一些篇章的理解,就出现了一些错误。怎么建立这个基础,这是中文系应该注意的。另一个是文化的基础,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好了,台湾有一批朋友研究峇峇的语言,到新加坡来的时候,我请他们吃饭,我问他们:峇峇的语言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?他们回答:恐怕是太平天国被清消灭以后,一批流勇从中国沿海一带,福建广东一带逃到南洋,才出现峇峇的语言。这里头有很大的错误——对中国历史不了解。峇峇语言出现,华人一定是少数。华人少数,分散在不同的区域,自己不能组成一个组织,所以你用的语言一定受马来语的影响。华人少数的时候不是太平天国流勇大量逃到南洋的时候,那些流勇过来,他们有自己的组织,能够生存下来。就好像今天的印尼,元军侵入印尼的时候,研究印尼历史的朋友告诉我,印尼有一个地方的方言,留下很多元代蒙古语的痕迹。一群人在那个地方,不会出现峇峇的语言,所以我说峇峇的语言可能出现在郑和下西洋。郑和下西洋到马六甲的时候,马六甲已经有华人了。峇峇语言的出现,应该是华人留在马六甲,娶了马来老婆,留在那边。马六甲华人坟山,有一个墓碑,是明代万历42年的。华人为自己的马来太太立的一个墓碑。马来太太死了,墓碑用“明故妣汶来氏”。这个家庭的语言,一定是方言跟马来语混合。峇峇的语言在明代开始出现,不会等到清代末年。这个是对文化的理解。

  讲中国学,必须理解语言文字。怎么样奠定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联系。这个部分是非常重要的。怎么样把很精髓的中华语言文化,给年轻人奠下适当的基础。没有这个基础,就是把古代跟现代切断了,这是最危险的。今天中文系要思考的问题,是怎么样把古汉语和现代汉语联系起来,怎么样把中国古典文化和现代文化联系起来。这是非常重要的。在谈到语言课程的时候,我常常要大家注意的。我说我们现在要思考的是现代的青年,他们在学科上的负担,今天的大学生和我们以前的大学生不一样,你那个时候可以读训诂,可以把《尔雅》拿来指导学生读,你读《史记》可以拿整本叫学生去标点,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。所以你怎么样精选一些东西,让学生能够把古文跟进上来。

  所以,我有个构想是这样的,我去年在香港城市大学演讲的时候提了这个问题,大概早几年在台湾义守大学也提过这个问题。我说我们今天的教学里边,用选文的方式来教,中国是如此,香港是如此,台湾是如此,海外的华人社会也是如此,用选文来教语言,古文和现代汉语教学都如此。如果在清代,你要学古文,整篇古文你都必须读,《古文观止》走的是这条路线,最精彩的古文变成语言教学的教材——《古文观止》。我们今天谁也不再写古文了,所以我的提议是,毛泽东讲到古为今用,古文里边哪些东西能够为今用,你把那些不能为今用的去掉。我传给你们看的演讲里边,包括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演讲,同样提了这个问题。我说《谏逐客书》第一和第二段是没有用的,那是在增加负担,第三段是有用的,所以是不是要读整篇?你不写古文,读整篇没有用。你不作秦史的研究,读整篇也没有用。

  李斯当时为了说服秦王,所以他在第一段把秦的历史说得很详细,讲哪一个皇帝是怎样用了外来人才,这些对学生都是负担,可以去掉的。要整篇用文献的方式来处理语文教材,恐怕这个观点是要打破。我主张选第三段,并且也主张把古文跟现代的需要结合起来。今天全球化的结果,外来人才对国家的重要贡献在哪里?这个课题中国很早就面对了——战国时候就面对了。李斯的《谏逐客书》以一个外来人才的立场写这篇文章。这篇文章要影响秦对外来人才的政策,文章应该怎么写,通过什么渠道,把《谏逐客书》送到秦皇手上?《史记》的《李斯列传》里没提,可是你想到赵高跟李斯的关系,后来把秦二世扶上来,就是李斯跟赵高两个人。那么这样一个人,你说靠着赵高上来的,还有原则吗?等到政治上有冲突的时候,他的下场会是怎么样——这是人跟人的关系。一个人在布置人脉的时候,走上了这条路,所以李斯到后头的报应是必然的结果。赵高后来一定会对付李斯的,也不会尊重他的。所以这些都和现在做人、布置人脉整个都有关系的。

  我好像还举过另外的例子:“去年今日此门中,人面桃花相映红。人面不知何处去,桃花依旧笑春风”。你把这个当做唐诗欣赏,有意思吗?——我将来不写诗呀。我说你要使教材变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。你可以把现代文里面的关于讨论恋爱观的文章提出来,和这首诗一起讲。我看到美的,我怎么样去追求?看到美的去欣赏,你要怎么样采取适当的手段去追求?你拿现代文,让学生去讨论,你欣赏美,但是一点行动也没有,只能够看着那个桃花?从情诗的欣赏,让人家去体味。你很欣赏,不敢去追求,后果就是那样,就是这首诗所写的。

  我们今天面临的这个课题,无论台湾、无论中国大陆、无论香港,新加坡更不用说了,一方面是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,那么你用传统的方法,看看中文系的课,开了训诂、开了声韵,我说这些都应该是在研究院开的课。在大学本科里边你要精选一些东西,怎么样把古今结合起来,这是大家要思考的。

  你要学生学电脑,学语料库等等,这些东西,全部是新的,加了进去,你让学生学语言学理论,你让学生学词汇学,都全是新的,以前没有词汇学的。新学科越加越多,旧的又舍不得丢,那每一个学科中间的关系,没有人去思考。所以我说,如果我们真的看中文系的话,我们出现一个很严重的局面,就是因人开课。你没有从整个中文系的需要,学科结构去考虑,这个老师是研究马华文学的,就开马华文学,那个老师是研究戏曲的,就开戏曲。这个现象不止新加坡,中国大陆是如此,台湾是如此,香港是如此。今天讲中国学的研究,要整个成体系地去看,有计划地培养人才,这个计划应该反映在中文系的课程结构。

问:新加坡的中国知识的摄取主要有哪些渠道?

答:我看学校有,传媒有。因为我们的两种语言教育,华文第二语言教学里头,就有文化的,让你成为新加坡的华人,而不是新加坡人,是新加坡的华人。所以换句话说中国学知识的摄取,除了这个环境,比如说社会的活动,宗乡会馆的活动,或者我们所谓的春到河畔的活动等等,这类在社会氛围里边,通过传媒、通过报章传播关于中国的,语言文化方面的信息。在中小学阶段,我们的两种语言教学里的华文教学,里边有哪一些中国文化的成分是值得大家注意的,怎么样把这些成分融入到生活里边去。你知道我们的特选学校,很重要的目的,就是保留华校的气氛。所以如果我到特选小学去,学生看到我的时候,不说“老师早”,没有跟我鞠个躬,我会觉得学校出了问题了。我到普通邻里学校,我不会有这个期望。这是我们希望保留下来的,这是李资政的很早的看法,华文变为第二语言了,但是华校的气氛,通过特选学校让它留下来。这些学校都是现在非常优秀的学校。所以你说新加坡的华人会失去他的根吗,我相信不会。因为我们仍旧通过教育把它留下来。

  今天谈新加坡华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人,有的很偏激。说应该用对外汉语的教法,我说这中间有个原则上的很大的问题。你可以提倡说家里说英语的,你的教学方法比较偏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,就像教美国人,教英国人学汉语。可是你不要忘了,他是在新加坡的环境里长大的,在传媒,在听、在看,他已经有很丰富的词汇,平时他就在做母语训练呀。在教的时候,摄取对外汉语教学里有用的东西,可是不能向对外汉语那个部分过分地靠拢,这是一个很原则性的问题。你问我新加坡华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类型吗?我说不是,百分之八十都比较靠近母语教学,可能百分之十到二十会接近对外汉语教学。你不能以这个作为一个重点,淹没了所有的。危险就在这里,有一些人认为他的看法是很正确的,就把它夸大,他没有从整个新加坡社会的特点去看这个问题。所以你说,如果今天华文老师,用英语去解释,用英语来介绍中国文化,这个对外国人没问题。在新加坡学校里,大量出现,就有问题。所以中国学知识,加上我们的教育基础,我希望从事教育的这批华文老师,掌握住华文教学里第二个很重要的目标,是对新加坡的华人进行华文教学,不是对新加坡的外国人进行华文教学。这个一定要分得很清楚。

问:新加坡的中国知识的摄取,有无或有何特点?

答:如果你看孔子学院所开的课,那么我们是通过现代中国,让这些在中国的新加坡企业,要派去中国的这批人了解现代中国,包括中国的社会制度。比如说中国的人代会是怎样一个组织,委员长是怎样一个(职位),书记是怎样一个地位,大学校园里又有大学校长,又有大学书记,这中间是怎么分的,这是现代中国。所以换句话说,对于到中国去的这批人,我们注重他了解现代中国,因为碰到这个来见你的人,名片一看,(就知道他是)怎么样一个地位,这是现代中国。对于广大的新加坡华人,其实是文化中国。所以宗乡会馆的活动等等,包括开办的比如说书法班,我们希望通过书法把你带进(文化中国),国画班,这些都是文化中国。实际效用并不是很大,但这是文化中国,成为一个华人你应该有的,文化上的特点。我们通过各种渠道,包括教学,包括你到中国去祭祖,包括你去看中国的名胜,到孔庙里去看一看,了解一下——这是文化中国。所以对于大众,我们注重的是文化中国,对于少数到中国去的,我们注重的是现代中国。但这两个其实有相同的地方。就我刚才举的那个例子,人家告诉你说你跟学校接触,你说这是现代中国还是文化中国的东西。我看了解现代中国,当你听到教育部说这句话的时候,已经跟它的体制不合了。可是从文化中国的看法呢,他不直接拒绝你,这是文化的部分。新加坡人的话,yes and no很清楚的,no, you’re not welcome,很清楚。人家总觉得当面拒绝你,这个在文化中国,很不礼貌,所以通过一个很弯曲的途径告诉你。可是你不能理解,所以结果怎么办呢,只能用西方的方式,yes and no告诉你了。你个人访问我帮你,你部长我不帮你。所以对现代中国、文化中国理解不深,他不能理解那句话的意思,而我看那句话就非常非常地清楚。以现代中国的立场,和中国政治体制不合,以文化中国的立场,人家礼貌上不直接拒绝,所以这两个是有关的。这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:太注重现代中国的时候,你会把新加坡观念搬进去,你不晓得很多东西,一篇文章或者说一个讲演,一封信里面隐藏着很多文化中国的因素。当你要提出某些要求,他们告诉你说这些我们当然可以尽量照顾你的利益,会给你多少报酬,可是我们更希望你注意到这项工作的意义,希望你做出更多的贡献,有奉献精神。后面那个才是重点。那这就是文化和现代结合在一起。新加坡人大概只注意现代,我告诉你repay,我会给你多少钱,后边那个意义的部分常常被忽略。因为从利方面去考虑,所以我想这两个东西,其实是对现代中国应该加强对文化中国的因素。不然的话,人家说中国很讲关系,难道新加坡不讲关系吗?也讲的,但是到什么程度。所以当到中国去讲这个关系的时候,你对他的关系照顾到什么程度,这是文化中国的部分。我们当面拒绝他,好像很直接,可是我们有的时候也应该让他下得了台,那在文化这个部分应该怎么处理。我想这两个部分应该都要知道的。


  来源:国际汉语教学网2021年8月25日


教学管理中心 

电话:010-62666860


收藏
0